成年人的崩溃,都是从戒掉情绪开始的

前言
成年人的世界里,除了容易胖、容易秃、容易穷……
 
其他全是“不容易”!

前段时间,有一条新闻上了热搜。
一名年轻女人刚拿到驾照,因为不熟练,加上高峰期拥堵,很快堵在了马路上。
当交警过来询问情况时,女人崩溃大哭:
我怎么办啊!导航都不会用,打电话给老公,也没人接!”
我加了两个星期班,好不容易正常下班!想早点回家做晚饭,现在又被堵了!”
 
最后在暖心交警的陪同下,女子顺利回家。
原本这只是一条普通的新闻,却牵动了众多网友的心绪:
“压倒她的不是违规罚单,是生活。”
“我太懂这种崩溃了。”

甚至有评论讲述了同样的遭遇——

 

成年人的崩溃,都是从戒掉情绪开始的

成年人的崩溃,都是从戒掉情绪开始的

今年年初的杭州,也发生过类似事情。
 
一小伙违规逆行,被交警拦下。
接完一通电话后,小伙把手机重重砸在地上,随后情绪崩溃,痛哭不止。
“我真的好冤啊,还要回去加班,求求你们放过我吧。
“我压力好大,每天加班到十一二点,女朋友今天又没有带钥匙,让我送钥匙给她,我真的不是故意逆行的。”
执法的交警很少遇到这种情况,违反交通法则当然有错,但面对小伙情绪如此激烈,交警只好温和的劝解道:“没事,你发泄一下,我们守着你。”
 
上面两个例子,可能有人看来是咎由自取,毕竟他们自己有错在先。
这种被一件小事压倒的情绪,十分值得警惕。
因为其背后是国人心理健康堪忧的表现。

有人评论那位杭州小伙——
“一个大老爷们儿,为这种小事哭算什么?”
可正是这种“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想法,给男性更大的压力。
我们从小被教导,不要到处发泄情绪。
甚至那些遭遇痛苦、无法走出的人都被冠以“祥林嫂”的恶称。
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控制自己遇到的困难。
如果遇到各种变故,只懂得用高自尊、不表现的准则要求自己。
那么总有一天,情绪就像决堤洪水,让其他不相关的人或者事受苦。
比如情侣间相处突然的愤怒,工作失误后的情绪失控。

就像大禹治水一样,情绪需要的疏导,而不是围追堵截。
不管是看心理医生,还是拉朋友一起吐槽,接受情绪,就是接受一个不完美的自己。
 

 
在美国,据统计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有过心理疾病和看心理医生的行为。

他们看心理医生,就像吃感冒药一样普通。
甚至对他们来说,看心理医生,就像是做一次心灵按摩。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在其自传中写过,为了挽救婚姻,他和希拉里也曾一起看过心理医生。
当时,克林顿正陷入了性丑闻之中,妻子希拉里不再信任他,两个人备受精神折磨,所以虽然贵为美国总统,克林顿也不得不接受心理治疗。
而这次治疗的效果,是克林顿和希拉里又重新认识了彼此,从容的接受对方。

大家要明白,一个身心健康的成年人,情绪便是他的一部分。
人们总说“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会戒掉情绪”。
我想告诉大家,成年人的奔溃,都是从戒掉情绪开始的。
 
今年大火的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也是讲女主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女孩子。
 
被同事有意无意冷落、听到男朋友说“只是为了睡她”。
一次次社会现实压迫过来,小风最终倍感压抑然后晕倒在地。
此后,小风离开了公司,开启了新生活。
可是在故事里,那些享受过小风温柔的人并不感激,反而对她最后晕倒的事情添油加醋。
足以可见,为了祛除社交情绪,十分没有必要。
 
《红楼梦》看过吗?为什么始终是林黛玉盛名在外,而非薛宝钗?
因为和林黛玉相比,薛宝钗始终缺乏了一点人味儿。
一个没有情绪的人,最终的结果就是人人都觉得你好,却认为你不值得深交。
适当带着情绪,“人设”才会立体。
这一点心理学家勒内也提出过了——
“我们必须倾听自己内心的情绪,它们帮我们保持个性的完整。”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吐槽——
 

变态傻逼的客户

奇葩的相亲对象

极品的远房亲戚

……
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当然要跟人说道说道。
不成熟的标志不是宣泄情绪,而是没选对宣泄对象。
那些喜欢在朋友圈破口大骂的年轻人,没搞清楚吐槽也需要有边界感。
随意宣泄情绪,的确会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但是,也不能因此杜绝情绪。
情绪是人的一部分,如果它来了,请接受并且尊重它。
我们每个人都要和自己的情绪为友,读懂它,才能找到锻炼自己的方式,摸索出生活的平衡点。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