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类人,便是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的职场人。
内向性格的职场人经常会担心自己的个性影响到将来的职业发展。
那么,这样的担心是有必要吗?
内向和外向性格,哪一种在职场更受欢迎呢?
首先,很多人误以为外向型职场人更容易走向管理层。
因为管理层的一大工作板块就是和人做交流,它需要管理人员有很强的社交沟通能力,通过表达,让别人信服自己,将自己的意愿传达给更多人。
而这一点,恰恰不是内向职场人所擅长的。
这是不是就说明内向性格的人都升职无望呢?
错,内向思维和外向思维的人各有特点。
内向的人注意力放在自身,善于思考答案。
外向思维的人关注外界,喜欢讨论问题。
不同职能部门需要的领导人当然也不一样——
销售、人力需要和外部对接,而内容产出部门的领导人,除了基本的对接,对内容的把控也相当重要。
所以,对内关注产品的人,也有适合自己的晋升渠道,那就是从事更关注产品本身的行业。
在《性格拼图》一书中,作者西尔维亚•洛肯指出,性格的生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影响,生物遗传、社会环境和个人意识的探索。
生物遗传因素,来自于你的亲生父母。
而对于已经出入职场的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个人意识探索和对环境的选择。
下面讲讲日常工作中、对外合作时、公司变革中这三种情况里,内、外向个性的人各自的特点和反应,大家可以对号入座,找到自己的职场最优解。
在日常工作中,内向思维的人更擅长专注于手里的工作。
比如文案、编剧等职位。
在不受干扰的前提下,内向型的人可以深度工作数小时。
对于内向型的人来说,领导层的过度监管反而会让其分神,因为涉及到开会、交流、头脑风暴,都会影响他深度工作的效率。
所以,如果发现自己性格偏内向,更喜欢做事的感觉,可以在领导处争取更多的信任和发挥空间,专心处理现有的事。
这样更容易做出成果,获得周围同事和上级的认可。
在日常工作中,外向工作者可能还得不到内向工作者那样多的赞扬。
因为外向职场人喜欢交流的个性,经常导致三个不好的结果——
2.对内,外向型职场人想法多,却容易影响到内向思维者的深度工作,造成部门不和谐。
3.对外,外向型职场人喜欢交流,却不一定都是有效交流,“闲话”容易为将来的工作埋下隐患。
当然,外向职场人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对外解决问题,如果业务能力扎实,也是非常优质的员工。
优秀的外向型职业者,懂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巧妙地拿下合作,很多公司的销售人员,就是典型的外向工作者。
当然,这也不能说明内向的人就不适合去谈业务。
举个例子,A公司的小陈和小丹去B公司的领导寻求合作。
小陈是外向型职业者,懂得利用自身优势去说服对方。
因为性格外向,小陈有很多朋友,通过多方面的渠道打听内B公司领导的爱好和经历。
但是,这些信息未必客观。
因为这些信息都经过多次传播,难免带有传播者的主观情绪和八卦意味,很难去判断到底有多少真实性。
而A公司的小丹是典型的内向型职业者,有较强的观察力。
通过几次和B公司老板的交谈,小丹发现对方并不是外界传说的个性。
每次听到小陈报告,B公司老板表面不满报价,实际上微表情已经透露出真实想法。
最终,在小丹的坚持下,A公司没有降低报价,获取了最大的利益。
这就是内向职业者在业务中至关重要的能力。
所以,不要再说内向的人不适合做销售了,说不定内向比外向的人更能抓住对方的需求点。
很多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变革。
内、外向职业者在变革中各自的表现也不同。
外向型职业者喜欢创新,热爱新鲜事物,所以往往在公司改革中能迅速适应环境,并且提出各种奇思妙想。
内向型职业者适应能力没那么强,却能长期输出稳定的工作内容,保护工作情绪。
当一个部门涉及到争夺资源,领导往往也希望得到下属的支持,这正好契合了外向职业者的个性。
外向职业者还可以响应号召,做领导的传声筒。
如果你有升职计划,那么你就需要有意识地转变自己的个性,变得外向,在关键时刻,和领导配合,能抗住事儿。
最后,想告诉大家内向和外向并不绝对,不要觉得自己个性害羞,就不去接触外界。
你可以扬长避短,但没必要畏畏缩缩。
最怕的是你没办法沉心做事,还不敢和人对接,这样的人不分内外向,只是单纯的一无是处。
同样的,工作配合中,内、外向职业者的矛盾并不绝对,合理的搭配下,可以实现1+1>2的效果。
所以,了解每个人的性格属性,不管是从业者还是管理层,都非常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