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说:“我不行,我害怕”。因为以前的失败经历,对爱情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结果错失了很多优秀的人。
这种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又该怎么走出此类困境呢?
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总是会遇到两种截然相反的学员。
一种同学,通过课程的学习,很快就能够找到另一半;但另一种同学,学了好几遍,依然一点变化也没有。
从表面上看,是因为前者学完之后通过实践应验了知识;而后者知行不合一,光看了没有行动,总是嘴上说:这个不行,那个做不到,做了没有结果怎么办?
通常情况下不专业的导师会说,这种人就是不想改变,这个人有问题,就是抱着天上掉馅饼的心态来的。
于是就开始从心理上应付学员,其结果是没有学到东西,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但在我看来,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有问题其实只是对自身的心理缺乏了解。
有一个被忽视的心理学概念,叫做:自我效能感。而经常在说“我做不到”的那些人,就是自我效能感低的一部分人。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知道他可以利用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好。用咱们的大白话来说就是:“我能行!”
小的时候,如果父母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试着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愿望,管好自己的事情,那都会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这些从小事上不断累计起来的自我效能感,会在以后面对更大的问题时支持他们去化解各种挫败,实现自己的意愿。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只要方法得当,根据我们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一步一步去做就会收获想要的爱情,即使失败也不会受到影响,最终也会收获幸福。
而另一种孩子,小的时候很多本应该自己做的事,被家长代劳了,这就减少了增加自我效能积累的可能。而以后当他们靠自己力量却遇到挫折时,他们会产生挫败感。
如果这时父母能够包容孩子,并鼓励他,那么孩子也会重新振作起来。
但如果父母此时无视孩子的挫败感,或者是批评孩子的无能,那么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就会降低。
自我效能感长期比较低的孩子,长大后嘴里的口头禅就是:我不行。
即便是他有心去做一些事情,但是也会因为自我效能感低,导致他没有办法努力去实践,因为他们害怕没有好的结果。
引申到恋爱上面来讲,如果一个人小的时候自我效能感就低,加之以前感情也不顺,那么他肯定害怕再去接触新的感情。
那么成年后,该如何提高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呢?
比如一开始先买几件好看的衣服,剪一个帅气的发型,然后慢慢开始拍拍展示自己生活的照片,展示在自己的社交软件上等等。
要知道的是,通过时间的累积,不断投入,那么事情实现的概率就会增加。
不管愿望是否得以实现,你的经验和能力都在增长,你最终都会收获爱情。
这种时候,你可以去找那些能给你支持的人。支持、鼓励和认可,就是在给你传递能量与动力。
如果你身边缺乏这样的人,或者他们给予你的能量还不够,你可以找一个好的咨询师。
一旦通过大家的支持,你完成了一些重大的事情,收获的自我效能感就可以带领你走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