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理智和情绪的关系,是每个人一生都要学习的功课。
我发现有的人,在向他人表达她们的故事或是感情问题时都会带着一种隐藏情绪,可能自己没有发现。
作为倾听者或许很明显地感受到,她们在谈论自己的事情时,会不自觉带有一种厌恶感。
有个女生,在刚开始谈恋爱时很甜蜜,在一起的时间久了之后,她才发现对方特别爱玩游戏。
在她看来,男生一有空闲时间,几乎都是在玩游戏,哪怕和她在一起也是沉浸在游戏中。
因为游戏这个问题,她说了对方很多次,也尝试过想好好和对方谈谈游戏这个问题,但最终都会变成争吵。
她说现在一看到男朋友在玩游戏,就会莫名火大,甚至对男友有种厌恶感。
她问我,这种状态是不是暗示着自己对这段感情厌倦了、也不喜欢对方了?
我想说,不是的,这种状态只是因为女生现在处于一种情绪下,这种刺激到了她。
这种情绪就叫做「厌恶」。
在这种情绪下,很多人往往容易被「厌恶」蒙蔽了自己的双眼而无法分辨事实。
「厌恶」是一种常见情绪,表面看,它有点负能量,但深入觉察它,会发现它对每一个人很有帮助。
一,厌恶的产生
「厌恶」这种情绪,在每个人婴儿时期就已经产生了。
厌恶的起源之一是【比较】,它可以用来分辨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所以,「厌恶」不一定是负面的情绪。
任何情绪都不应该简单地划分为正面和负面。
因为正面的情绪也有负面的作用,而负面的情绪也有正面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说明「厌恶」这种情绪,我还是以我自己为例,举个例子来说明这是怎样的一种情绪。
对我来说,常见的厌恶体验是这样的:我很讨厌别人改变我的意愿。
例如,假设我现在有一系列已经确认好的日程安排,但是突然有个人跳出来对我说:“不行,你不能去……你应该去……”,这就会让我感到很厌恶。
如果按照前文所述,「厌恶」这种情绪从婴儿时期就开始的话,那么,对我来说,之所以非常反感他人改变我的意愿,与我从小被家庭和学校强行规定一些事物有关。
所有试图改变我的行为,都会被我自动化地归类为:这是在改变我的意愿。
当然,这是我的个人经验,厌恶跟每个人的个体经验有关,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呈现。
因为我曾经有过这种被改变、被强制的经验,所以我很厌恶这种事情。
以上这个例子,是我分享我自己体验到的「厌恶」。
至少,我自己还能体验到这种情绪。
但悲哀的是,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们的真实感受都被压抑下去了,他们看起来很乖很听话,甚至乖得连一点点厌恶情绪都没有了。
这并不是一件好事,这只能说明他们的自我感受度非常低。
物极必反,一个人的情绪过度激烈,也很难让人接受。
如果一个人没有厌恶能力的话,要么是TA完全地压抑了自己的感受;
要么就是TA过于自我,而没有办法觉察到别人的感受。
只要这个人是一个平衡的人,那么这个人就能够通过厌恶,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合理的、不公平的,从而进一步厌恶一些事、一些人。
对这种人来说,会在感觉不安全的同时,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
如前所述,厌恶的根源,它来自于个人经验,来自于比较以及保护自己的安全感。
正因为「厌恶」起源于【比较】,所以没有【比较】就没有「厌恶」。
这就像,因为有香的存在,才有臭的存在。
如果只有臭的存在,就无所谓香还是臭。
所以,在很多时候,厌恶可以用来分辨【好坏】和【是否安全】。
从这种本质层面来说,正因为【比较】是厌恶的根源,所以【比较】也是一个人出轨的起因。
因为一个人出轨,TA一定是拿自己的伴侣和他人做比较,由此TA会对自己现有伴侣的一些方面感到厌恶。
所有亲密关系中的行为都受到【比较】的影响。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需要建立一致性。
所谓一致性,最简单的表现就是一个人想的、说的以及做的是一致的。
这种内外一致,就要求人必须是真实的。
因为当一个人很假时,TA就会让别人厌恶,同时自己也会厌恶自己。
爱情的本质是连接,是心和心的连接。
只有构建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真实和真实的连接,而后才有可能有爱情的产生。
如果每个人都处于假人的状态中,是根本不会产生爱情的,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没有心和心的真实连接。
再进一步,不仅在爱情之中,所有的亲密关系之中都是如此。
例如,在原生家庭当中,当父母对孩子产生比较的时候,那个被比下去的小孩心里就会很难受,他会很讨厌这个事情。
他的内心活动是:“我相信我的父母很爱我,但是我的感受却不是这样,我感觉自己没有被看见。”
作为人,都是渴望被看见,渴望彼此是真实的存在,渴望彼此能够心和心连接在一起。
以上谈论到的【比较】,是人与人的比较。
其实【比较】还有很多维度。
例如,很多人还会用“过去”和“现在”比较,所以会感到彼此厌倦了,甚至有些淡淡的厌恶。
可能,两个人刚刚在一起的时候感觉还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很多矛盾。
这时候如果他们没有学习过如何经营夫妻关系、如何管理冲突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那关系只能走向破裂。
当关系出现裂痕的时候,很多人一开始是试图弥补的。
但是随着伤害越来越深,最终有一天耗光了所有的精力,彼此都会感到很疲惫,而后开始厌恶这种疲惫感,结果就不得不结束。
因为当两个人都觉得自己在付出,而且彼此还都看不见对方的时候,关系就会越来越差,必然导致最后分开。
这种看起来似乎是双方都精疲力尽,但实际上也是彼此厌恶的个案,其实数量非常多。
这种关系的杀手就是「厌恶」,是基于过去与现在的比较而产生的厌恶。
因为没有掌握爱的能力,这些人除了哀叹为何不能只如初见以外,对自己的人生完全无能为力。
所以,综上所述来看,「厌恶」是一种重要的情绪。
它源于比较,让每个人能够分辨好坏。
二,厌恶的作用
第一,觉察
厌恶可以觉察到一些问题。
比如当一个人感到很疲惫,同时对这种疲惫感到厌恶的话,这是一个重要的觉察,需要在这时候觉察到自己被他人所消耗。
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段关系还想走下去,需要重新为这段关系注入能量。
这就像一辆电动车,开到电都被耗光的尽头,如果还不给车充电,那么这段关系就结束了。
如果能非常及时地觉察到了这种消耗,能够继续给关系充电,那么这段关系就可以继续下去。
其实有很多女生在这样被消耗的状态时,她们总是在关系中持续坚持忍受,但是当她忍受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忍受到达了厌恶的程度时,她的决定就很决绝了。
而男女在这种情景下表现常常不一样,有些男生非常厌恶的时候,是采取“你不要烦我”的方式;
而女生则是在到达了她无法忍受的极限时,会采取彻底离开的方式。
所以,厌恶的积极作用之一,是可以及时觉察自己的状态,同时可以做出及时的弥补。
第二,分辨
厌恶可以分辨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举个例子,当我很讨厌一个人来干涉我的生活、改变我的意愿的时候,我就分辨出来,对我来说【尊重】是好的。
我真正需要的,是尊重我的人。
那么反过来讲,如果不想让别人厌恶,就要学习如何尊重自己、尊重别人。
关于厌恶的体验是个体化的,与个体经验有关。
再举个例子,有的人厌恶的是不公平。那当别人无法公平对待他的时候,他都会拒绝和这样的人一起工作。
这种不公平的本质,其实也是不尊重别人。
总而言之,每个人都是可以通过「厌恶」去分辨清楚,什么是对自己好的,什么不是。
而对于一些自我存在感很低的人,也就是没有厌恶能力的人,就无法辨别自己的需要了。
他们经常会困惑于不知道究竟什么才是对自己好的。所以常常保持觉察与分辨,是对自己好的起点。
三,如何应对厌恶?
关于如何应对厌恶,我想分两个方面来谈:
一个是如何应对自己对自己的厌恶,另一个是如何应对别人对自己的厌恶。
关于前者,也就是当一个人对自己产生了厌恶情绪之时,需要学会觉察这个状况究竟是什么。
如果这个状况,是正在消耗自己的亲密关系,那就可以对此进行及时地修复,让关系得以经营和持续。
但如果分辨出来,这不是自己想要的关系,那就可以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而在表达的时候也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个是过于压抑自己无法做出表达;
另一个则是自我过大、有点忘乎所以,而不论是哪种状况,其实都不好。
当自己产生厌恶情绪的时候,及时地觉察与分辨是好的,然后正确地表达出来也是很重要的。
对于后者,也就是如何不让别人厌恶自己,那就是保持对别人的尊重。
尊重每一个人,也学会去理解每一个人,这样的话,就不会被别人所厌恶。
比如在亲密关系中,两个成年人要分开了。
如果可以彼此之间能够明白,这并非彼此的过错。
而是因为彼此都有对方无法接受的东西,这样对彼此的伤害就会很小,并且对家庭中孩子的伤害也会比较小,这样的处理方式是正面的。
但是如果反过来,有个女人带着孩子离婚的同时,很厌恶她的前夫,然后她会和孩子说“你的爸爸很讨厌,他是一个很不负责任的人。我很厌恶他,你应该要讨厌这样人……”
在这样的反面情况中,她就没有通过她自己的厌恶来觉察需要、分辨什么是对自己好的,而是成为了「厌恶」这种情绪的奴隶,直接被厌恶情绪带到负能量的人生旋涡中去了。
而更惨的是孩子,也被她直接带到负能量的人生道路中。
希望通过这个主题,让每个人都学会与厌恶相处。
从自己的厌恶中,训练【觉察】与【分辨】,不要成为情绪的奴隶。